电视剧《婆婆来了》,讲述的是一个农村家庭,因为小儿子找了一个北京城里带婚房的姑娘,于是,这一家人都觉得自己也理所当然的要在北京生活。

婆婆来了剧情介绍,婆婆来了讲述了什么故事-悦己剧情网

婆婆认为,小儿子大学毕业,考上了公务员,将来是要“做大官”的,自己辛苦了一辈子,到北京住住楼房,享享福,是应该的。

哥嫂觉得他们也应该当城里人,凭啥弟弟能当城里人,自己就不能当;妹妹觉得自己在北京打工挣钱,是最好的生活方式,;哥嫂的孩子认为,自己在北京上学是多好的一件事。每个人都认为,既然家里有人能在北京生活,那他们做为一家人,在北京养老、打工,上学都是天经地义了,于是一家人五口人,理直气壮的住到北京“亲人”的婚房里。

婚房虽然是儿媳妇的陪嫁,但儿媳因为嫁给了自己的儿子,那房子不就等于是自己儿子的吗?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,五个人加上小儿子儿媳,七个人在一起居住,那要产生多少矛盾?简直是天天都在上演宫斗剧,日子过得一志鸡毛。

为什么弟弟弟媳住什么,穿什么,一家人也觉得自己就该住什么,穿什么?

这还是我们文化里“不患寡”而“患不均”的思想在做怪。

这个“不患寡”而“患不均”的思想,其实由来日久。

在社会层面,经过这么年的经济发展,人们的思想水平也提高了,大家慢慢认识到,人的天赋、能力、机遇、努力程度都不一样,要人人均贫富,那是不现实的事情。所以进入21世纪之后,人的“仇富”心理大大降低了。

婆婆来了剧情介绍,婆婆来了讲述了什么故事-悦己剧情网

但是在家庭里,“均贫富”思想却没有消除,而且借着“亲情”的幌子,还在大行其道,这不光是电视剧里的事情,在现实中也是这样。

家庭里,“均穷富”思想存在较严重的家庭,就是计划生育执行以前出生的人,一个家庭有三四个孩子,甚至有五六个孩子。这些孩子长大后,职业不同、能力不同,挣钱的能力也不同,勤劳和懒惰的程度也不同,弟兄姊妹的各个小家庭日子过得穷富就不一样。

这时候,家中的老人不平衡了,都是自己生的孩子,这几个孩子能挣钱,在城里有房有车,平时吃香的,喝辣的,那两个孩子,挣不下钱,别说买房买车,就是平常的日子都过的艰难。

老人看着能不心疼吗?于是,老人就开始想办法“均贫富”,拉平儿女之间的差距了。

很多家庭的老一辈人,常常以要自己的赡养费为名,从他们认为条件好的儿女处不停的要这钱那钱,然后,把索要来的钱财,再又转送给条件不好的儿女。

有时候甚至是直接下命令,这个儿子条件不好,但要做生意,要结婚、要给女方彩礼、要买房,要买车,还要干其他什么事,条件好的儿女一人出多少钱多少钱凑一凑,当然,这个凑是不会还的。

这样的事情一年两年的发生,也没啥,一母同胞,在亲情面前,谁能不相扶相助?

但是我们常常忘了,经济学上贫穷的“代际传递”原则。上一辈人的经济条件不好,他们的儿女条件不好的概率很大,而条件不好的儿女生育的自己儿女,贫穷的概率仍然很大。

婆婆来了剧情介绍,婆婆来了讲述了什么故事-悦己剧情网

如果,一个家庭里意外的出了类似王传志这样条件好一点的儿女,那这个儿女就要无怨无悔的担负起,整个家庭的救贫济困之责。太先是要帮父母辈养家,然后又要帮扶自己的兄弟姊妹辈养家,再下来要帮扶自己的兄弟姊妹的下一代成长。

有的人为自己的原生家庭少则二三十年,多则三四十年的在“帮衬”,这给他们自己的生活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。很多时候,这些人其实也是在打肿连充胖子。

有句名言:真理往前跨一步就是谬论。就是说什么都有个适度原则,但家庭里谁讲什么适度不适度?

反正,我们血脉相连,你有的,我也应该有。你有,而没有给我,就是你不仁不义。这些看似正确的思想,会成为一个家庭冲突的主线,一直持续下去。

《婆婆来了》这部电视剧中,在小儿子还没在北京工作,也没有娶上有房子的北京姑娘以前,一家人在农村生活的也挺带劲。结果,小儿子一到北京工作、结婚,一家人,在农村就呆不住了,北京成了他们一家人,每个人做梦都要去的地方。

结果,去北京后,哥哥在当保安时打了人,要赔医药费,小儿子和媳妇出。;妹妹做生意,上当受骗,赔了一大笔钱,小儿子和媳妇出(主要是媳妇出);哥哥的孩子要上学,当然还是小儿子小儿媳妇出钱,因为哥嫂没有钱啊!谁让小儿媳妇娘家富呢?

这又牵扯到另外一个家庭层面的“均贫富”现象。后叙。